黄钟应律好风催,阴伏阳升淑气回。今天(12月22日)是二十四节气的冬至。冬至既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,也是一个传统节日。《后汉书》记载:“冬至前后,君子安身静体,百官绝事,不听政,择吉辰而后省事。”有关冬至的民俗也很多,有吃水饺、喝羊汤、吃赤豆糯米饭等,大约包含两层意思,一是冬季进补,二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祝福。
在冬至这样一个重要的节点,古人认为,此时阴极之至,阳气始生,故而养生调摄尤为关键。在固密心志,保养精神的同时,对起居饮食建议如下:
呵护初生阳气: 古人对阳气的重视,在《内经》中已彰显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说:“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,故天运当以日光明,是故阳因而上,卫外者也。”
唐·杜甫《小至》言:天时人事日相催,冬至阳生春又来。《易经》的复卦说“先王以至日闭关”,提示在冬至这一节点闭关不出,旨在呵护初生之阳气。
古语有“提冬数九”之说,从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,虽然阳气萌动初生,但是气象学上进入了相对冷的数九寒天。如何呵护好稚嫩的初生之阳至关重要。唐·孙思邈说:“冬月不宜清早出、夜深归、冒犯寒威”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更明确提出:“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。”所以,我们应睡得早点,起的晚点,周末有条件,也是可以睡个懒觉的。
着重做好五暖:
(1)头暖:“头为诸阳之会”,人体手足三阳经均会聚于头。头部受寒容易引发伤风感冒、头痛、面瘫等病证,甚至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。所以,寒冬外出时,戴一顶合适的帽子很有必要。
(2)背暖:背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干线。防止背部受风感寒,可以加穿贴身棉背心,女人可以佩戴一条坎肩,既可彰显美丽气质,又有保暖作用。老年人在中午太阳好的时候,可以晒晒背部,既能驱寒,亦能促进钙的吸收,缓解缺钙。
(3)腹暖:腹部寒邪,脾胃消化受累,易出现胃脘痛、腹泻、消化不良等。尤其是脾胃虚寒型的人,除了饮食上注意外,可戴一个棉腹兜,还可以放点甘松、三萘、花椒做成药兜。
(4)脚暖:“百病从寒起,寒从脚下生”,脚是“人体第二心脏”,脚受凉后,不仅易生冻疮,还会诱发感冒、扁桃体炎、气管炎等疾病。要注意保持鞋子干燥,鞋子要勤换、勤晒;另外,一双舒适,美丽的厚袜子不可缺少。再有,睡前可用艾叶、花椒、肉桂,温热水浴足。
(5)食暖:食暖包括两个方面。一方面是食材以甘温或甘平为主,从营养学上讲,多一些高热量、高蛋白食物,如牛肉、羊肉等;另一方面是烹调方法上,以炖、煲为主。虽然主张饮食要暖,但不主张过烫,做到入口不烫唇。
开吃调补膏方:江南一带有冬季服用膏滋药进补的民俗。中医认为,冬季进补最为当令,冬天阳气以精的形式藏在命门,服用膏滋冬补,就相当于种地“施基肥”,选择在冬至前后开始服用,也是顺应“冬至一阳生”,达到治未病的目的。
顺时据运食补:冬季内应于肾。可以适当吃腰果、栗子、白果、核桃等益肾。鹅肉,甘、平,归脾、肺经。具有益气补虚、止咳化痰等作用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鹅肉可利五脏,解五脏热、止消渴”。从口感上说,鹅肉鲜嫩松软,清香不腻。近期咳嗽的人比较多,可以考虑喝点老鹅汤,民间还有“喝鹅汤,吃鹅肉,一年四季不咳嗽”的谚语。
讲求荤素搭配 : 俗话说“萝卜进城,药店关门”,这一时期萝卜是一个不错的佳蔬。萝卜为十字花科草本植物,性平微寒,具有健胃消食、化痰止咳、补中安脏等功效。萝卜中维生素C、A、B以及钙、磷、铁等也较丰富。可以经常吃点萝卜,可以煲汤,也可以红烧、炖排骨,烧鹅,烧牛肉等。
酌饮红茶温中:冬天寒邪袭人,人体生理功能减退,阳气渐弱,红茶甘、温,可养人体阳气,擅温中驱寒,温胃驱寒,能化痰、消食、开胃。红茶还可以养胃,对于脾胃虚弱者可饮用。另外,红茶含有脂多糖,因此,喝红茶也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,糖尿病病人是不错的选择。再有,红茶还具有较强的杀菌、消炎作用。
最后一点温馨小提示:
从中医五运六气角度分析,今年冬季不会太冷,可能出现相对暖冬,年初我们已作预测,就目前来看实际情况如此。 如《内经》描述:“阳气布,候反温,蛰虫反见,流水不冰”。所以,最近容易出现上火,口腔溃疡,甚至失眠、脾气暴躁,容易发怒,血压不稳定等。可以适当吃点芹菜,因为芹菜,甘、微苦、平,入肝、胃经。具有平肝清热、降低血压、健脑镇静等功效。芹菜可以清炒,也可以炒肉丝,炒香干,或者凉拌百叶等。
出现上述症状时,也可以用桑叶3-5g、竹叶3-5g,泡水、代茶喝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