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工作室简介 专家简介 工作室成员 相关科室 学术思想 特色疗法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返回主站
 
 

 

工作室简介
专家简介
工作室成员
相关科室
学术思想
特色疗法
联系我们

    学术思想、经验--通顺疗法 (戴高中,张征波,马学慧)
  朱世楷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4 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,师从全国著名中医肝病专家邹良材先生,从事临床工作50 余年,在脾、胃、肝、胆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,在脾胃病治疗方面提出了“通顺疗法”理论,对消化系疾病的诊疗尤有造诣。
  “通”即通腑祛邪,使之通畅、无障碍。“顺”即因势利导,使气机顺畅、经络无阻,气血阴阳协调均为之顺。 “通顺疗法”的源头可追溯至《黄帝内经》,《素问·五脏别论》曰:“六腑者,传化物而不藏,故实而不能满也。”六腑“传化物而不藏”的特点,只有保持其舒畅通顺之性方可奏其纳食传导之功,保证胃、胆、大小肠的主要功能得以正常运行。所谓通顺疗法,就是疏其壅塞,消其郁滞,调畅气机,并承胃腑下降之性,推陈出新,导引食浊瘀滞下行,给邪以出路。正如叶天士称,“通字须究气血阴阳”。故而朱老总结消化系疾病的“通顺”之法总含气血阴阳协调之意。清代高世栻《医学真传》有云:“通法众多而各异,调气以和血或调血以和气、使下逆者上行或使中结者旁达、补虚或温寒等均为通法,而非下泄一种属之。”《医学正传》亦云:“浊气在上者涌之,清气在下者提之,寒者温之,热者清之,虚者培之,实者泻之,结者散之,留者行之,此治法之大要也。” 胃寒者温散之,食滞者消导之,气滞者理气之,热郁者泄热之,阴虚者养阴益胃,阳虚者温运脾阳,血瘀者化瘀之,皆以“通顺”立法。因此脾胃病之治疗必须通盘考虑,因势利导,根据不同病机采用不同的治法方能说善用“通顺疗法”。疏肝、理气、清热、化瘀、散寒,包括补益之法如益胃养阴、温阳运脾等均可谓之通。朱老在临床上,实证采取理气、化瘀、清热利湿,虚证采取滋阴柔肝、温阳化气等治疗。具体疗法虽不同,都是达到“通则不痛”的目的。诸如通腑、活血、利胆、化瘀、利尿、通便、通脉等皆为“通”、“顺”的具体运用。
  1. 脾升胃降:人体内气的运动称之为“气机”,其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,升与降、出与入之间必须协调平衡。消化系疾病的治疗尤为重视气机的升降出入。脾胃同居中焦,为气之枢纽,只有脾胃健运,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,浊阴出下窍。胃为水谷之海,无物不受,以降为顺,脾主运化,主升清气,脾升胃降,升清降浊,出入有序,病无从生。胃气以降为顺,胃气不降则清气不升,浊阴不降壅阻中焦,乃发胃病。《临证指南医案》曰“脾宜升则健,胃宜降则和”。《医经溯洞集》云:“夫胃受水谷,故清阳升,而浊阴降,以传化出入,滋荣一身也”。如脾失健运,则致胃气不降,气机阻滞于中焦,不能推动水谷糟粕运行,滞于肠道,糟粕内停而变生诸疾。晋代王叔和《脉经》曰“病先发于脾,闭塞不通。”六腑以通为用,胃以通为补,喜疏通而恶壅滞,当人若因饮食、情志或六淫之邪所伤,致脾胃枢机不利,升降失常,郁滞于中,则水反为湿,谷反为滞。气滞、血淤、湿阻、食积、痰结、火郁相杂为患而出现胃痛,胃胀,胃痞,呃逆,呕恶,嗳气,泛酸,嘈杂等证,“滞”为其共同病机。只有保持脾胃之气通顺,方能奏收纳之功,从而使气滞、食滞、湿阻、胃火等调达通畅,恢复正常的脾胃功能。
  2.肝主疏泄,肝胆相表里:肝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正常升降功能的重要保障。凡木横而克或木郁不疏,气机运行不畅,使脾胃气机的升降失调,也可使肺气的宣肃失职,从而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。胃气的通顺与肝的功能密不可分,故《临证指南医案》云:“肝为起病之源,胃肠为传病之所。”《素问·宝命全行论》云“土得木而达”。《血证论·脏腑病机论》云“木之性主于疏泄,食气入胃,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,而水谷乃化;设肝之清阳不升,则不能疏泄水谷,渗泄中满之证,在所不免。”脾气不通,肝脾不和则腹痛,乃有痛泻之证,胃气不降,肝胃不和反而上逆则为嗳气、呃逆、呕吐病证。因而疏肝理气,调和脾胃,使肝气通顺是慢性胃炎的重要治则。同时维持肝疏泄功能正常也是其他消化系疾病的重要治则。如急慢性肝炎引起的胁痛,以疏肝和络止痛为治,根据的就是“通则不痛”理论;湿邪壅滞,肝胆失泄,胆汁泛溢而发黄疸,以化湿邪利小便为治,亦以通利立法。气血壅滞,肝体失和,腹内结块而生积聚者,当和顺气机,行气散结。肝硬化腹水为肝脾肾失调,气血水互结酿生,以行气活血、祛湿利水为治;本虚标实错杂者当攻补兼施,治宜温补脾肾、滋肾柔肝,亦为肝胆通顺之意。胆随胃降、胃随胆升:在病理上两腑之间也关系密切,互相影响。如胃气壅则胆气郁,胆气郁则胃气逆。临床上朱老常用通降利胆法治疗慢性胆囊炎、胆石症,使胃气得通,胆气随胃气下降。胰腺炎的治疗亦贯穿“腑以通为用”的理念,其基本病机为“不通则痛”,治以理气开结、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为主,疏通脏腑经络气机,消除体内壅滞,从而畅行气血津液。
  3. 大肠化水谷而行津液:肠道疾病的治疗也体现了通顺疗法的思想。腑以通为用,我国古代就十分重视通腑治疗,各类肠炎引起的泄泻、便秘等症均可以通顺为治。若六腑传化失职,水谷停滞不化,上逆则为呕、吐、嗳气;中结则为满、胀;糟粕不出,则便结不通。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指出:“大肠者,传导之官,变化出焉。”大便的正常排泄与大肠的传导功能关系密切。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纽,大肠的传导变化功能是脾胃气机升降的延伸。六腑“实而不满”决定其“以通为用”的治疗特点,有消胀痛、除痞满,祛滞止呕和胃的作用。六腑中的内容物不能停滞不动,其受纳、消化,大肠的传导、排泄的过程,是一个虚实、空满不断更替的过程。故大肠实而不能满,满则病;通而不能滞,滞则害。通顺失常主要表现在通和顺两个方面。通是指肠道通畅无堵塞,顺可以从时间上体现,大肠传导过快,则大肠主津及传导糟粕过程不能正常进行,会出现肠鸣、腹泻等症状;而传导过慢时,又会使糟粕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过长,肠道蠕动不能正常进行,出现便秘等症状。故而肠腑“通、顺”则疾病自除。如泄泻的治疗,运脾化湿,通腑顺肠,脾胃之气调和则泄泻自安。便秘更是体现了“通顺”疗法运用的精髓。各类消化系疾病如慢性胃炎、胆囊炎、胆石症、慢性胰腺炎、慢性肠炎等均可见便秘。便秘也是上述慢性疾病急性发作的诱因之一。便秘的治疗以通下为主,中医八法中就有“下”法一项,润肠通便,祛邪扶正为其治疗总则。晋代医学家葛洪曾云:“长生要清肠,不老须通便”。道教养生家吕洞宾也说:“欲要长生,肠要常清”。肠腑通顺,气机调达,气血调和为通顺之法运用于肠道疾病之奥义。
  “通顺疗法”是在继承脾胃病经典理论基础上,结合现代中医临床实践提出的新理论,在指导中医脾胃病的临床论治方面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。 “通顺疗法”是包括脾胃(胃肠道)、肝胆胰生理、病理、治疗在内的有机的体系,而不是单纯的理气通降法。它在宏观上围绕恢复胃肠道动力的目标,将虚实、寒热、动态、气血、病理产物等有机统一起来,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。